新编钟科技成果新闻发布会现场
大众网北京2月21日讯 (记者 苑菲菲) 2月21日上午,新编钟科技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由烟台豪特乐器有限公司联合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博物馆研制的新编钟震撼亮相。据悉,传统编钟需4到5人演奏,因无法解决音准、音色、节奏方面等问题,很难表现一首完美作品。而新编钟通过现代技术使其标准化,降低了演奏门槛,让古老的编钟普及,成为大众化乐器。
新编钟亮相
新编钟亮相
古代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 新编钟历时6年研制成功
编钟是中国古代的礼乐重器,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尤其是1978年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铸造精美,形体庞大,音准准确,性能良好,代表着青铜器时代的最高技术水准,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世界奇迹”。
由烟台豪特乐器有限公司与武汉音乐学院及湖北省博物馆研制的新编钟,保持了曾侯乙编钟形制、纹饰等诸方面青铜工艺特色,按照现代标准化乐器性能,把不同规格、数量的编钟整齐有序地固定在钟架上。分别配置大小不同、配重相宜的钟锤,应用现代集成控制技术,将钟锤连接到集成器键盘上,通过敲击键盘控制钟锤敲击编钟,弹奏出完美的音乐,系国内外首创。
据烟台豪特乐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得膑介绍,公司从2010年10月开始研制将古老编钟标准化的方式,到新编钟问世,历时6年,投入2300多万元。中间经历了很多困难,最终使传统编钟丰富的表现力得以充分保留,同时还达到了调控性运用。
新编钟演奏
记者在拍摄新编钟敲击的过程
新编钟降低演奏门槛 可根据需求量身定做
据了解,烟台豪特乐器有限公司之前一直做西洋钟自动化演奏控制,孙得膑有次和朋友聊天,说到塔钟报都用西洋钟时,对方问为何不用编钟,孙得膑这才想到这个问题。“我没听过编钟报时,也没了解过编钟。”孙得膑说,他给合作过的博物馆专家打电话,对方表示只要能研究出自动控制塔钟报时,就完全可以用键盘表达编钟的演奏。之后,他带人去湖北省博物馆听了编钟演奏,当场就被编钟的声音震撼了。
“以前的编钟,不管复制的还是其他的,只要是音乐编钟都躺在博物馆里睡觉,因为演奏门槛高,只有专业人士才可以演奏,而且需要4、5个人表演,所以想表现一首完美的作品很难,因为无法解决音准、音色和节奏的问题。”孙得膑告诉大众网记者,现在通过键盘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会弹钢琴或电子琴,都可以弹奏编钟。而且编钟根据使用场地、使用功能等需要,可以组合成36件套、22件套、14件套、9件套等不同形式。除了大型演奏使用的编钟外,还可以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家庭使用的小型编钟。由于64件套编钟重达3.7—3.8吨,移动到户外较为困难,因此公司还开发了车载型新编钟,用于户外表演。
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幼平在接受采访
弥补民族乐队遗憾 让传统乐器焕发新魅力
据介绍,新编钟的演奏方式分为人工演奏和自动演奏两种。人工演奏方式下,智能键盘能感知演奏者演奏各个音符的力度,并实时将这些信息发送给包含多个处理器的主控系统,演奏系统读取演奏者在智能键盘上按下按键的力度值,并将对应编钟钟锤力度值按比例放大,还原这个力度。使敲击编钟的力度大小能够随着演奏者演奏的力度变化,并且整个系统延时很小,约0.07—0.09秒。自动演奏方式下,演奏系统读取存储卡上的音乐文件,根据文件中各个音符的演奏序列,就能将音乐用相应的编钟钟锤自动演奏并播放出来。
“新编钟让传统乐器焕发新的魅力,焕发新的声音,这种声音和我们现在传统文化的延续、建设,以及今天的文化自信是结合在一起的。”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幼平表示,传统编钟的表演有很多偶然性,偶然性虽然也是艺术的魅力,但作曲家要是没看过编钟,就无法谱写曲子。而现在利用计算机分析找出编钟最佳音准点、最佳音准的敲击部位,每一件钟只配一个锤子,用现在的科技找到了最佳音色音准和演奏力度,它就变成了一个现代乐器,“可以和我们的民族乐队,和西洋交响乐队同台共鸣,它的意义就在这里。”
李幼平表示,中国民族乐队一直没有低音乐器,民族乐队中的低音乐器都是贝斯、提琴等西洋乐器,新编钟的出现可以弥补中国民族乐队低音不足的遗憾,让民族乐队的构建更加完善。“编钟的低音非常浑厚深沉,高音行云流水,非常清脆。”李幼平说,新编钟出现后,仍可以用人工敲击的演奏方式来呈现,仍然是特色文化的载体,同时它变成一种公共乐器,在未来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